近期,郑州新密溱洧水城保护与城市更新项目一期开街的盛况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这座蕴含《诗经·郑风·溱洧》一诗“溱与洧,方涣涣兮……”意境的古城,开街当晚就迎来10万余名游客,抖音上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这一次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的成功,成为中铁七局学习复刻,并融合现代技术创新应用“八大作”传统技法,保护古建筑的新案例。
当前,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文保建筑市场正从“抢救式修缮”向“系统性更新”转变。中铁七局紧跟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的步伐,深入探索古建保护新路径,依托溱洧水城保护与城市更新项目,应用“八大作”传统技法,融合现代工艺与数字建造技术,助力古建施工领域技术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展。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源自对故宫等传统建筑修缮技艺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古代匠人实践的智慧结晶,包括土作、搭材作、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八大门类。
溱洧水城项目团队用时8个月,到北京、山西、江苏等7省市走访调研30余家古建单位和100多家材料厂,系统梳理了古建施工经验和材料应用路径。邀请来自国家文物局专家库、省级古建研究机构及知名景区设计单位的12名专家常驻现场,围绕榫卯结构、斗拱节点、传统地仗等关键技艺开展专项培训,为“八大作”的精准实施筑牢人才和技术支撑。充分应用BIM建模、激光测量、群塔模拟、数字工艺库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从方案推演到现场施工的全过程精细化、可视化和标准化管理。
在溱洧水城项目建设过程中,“八大作”不仅是一道道技术工艺,更是对文化传承、工程品质与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在土作应用中,项目团队坚持古法夯筑,精准配比石灰、黄土与卵石,层层夯筑、道道压实,7000多平方米的夯土地基施工铺就城之根脉。依托搭材作,项目团队因构而设、灵活调节脚手架布设,实现结构复杂区域的精准包裹与安全作业。针对“百艺之首”的木作,项目团队精选巴布亚新几内亚黄菠萝格木材,通过3D建模还原结构逻辑,结合匠人代代相传的模数口诀,木构之间全部采用传统榫卯连接,安装全过程控制在毫米级误差范围内,3个月高效完成东门水瓮城4座木楼3000余立方米大木构架。瓦作在古城内随处可见,墙垣抹饰、砖雕等尽显匠心精工。石作在水城施工中量大面广,从台基、柱础到台阶、栏杆,从围栏到门前“户对”,40余种构件、数万件石材,各归其位、毫厘不差。油漆作在古城中主要采用木蜡油与传统地仗两种工艺,地仗中的“一麻五灰”须依次完成十余道工序,项目团队每一步都用手工打磨,精准打底;木蜡油则以天然材质还原木肌之美,防虫耐候,持久如新。彩画作赋予古建深厚的历史底蕴,项目团队在延续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图软件精修图样,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精准度与标准化水平。裱糊作主要用在古城修缮中,项目团队精选苎布、鱼鳞纸等天然材料,依古法工艺进行制糊、除尘、裱纸、撒鱼鳞、盖面等环节处理。
中铁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将以溱洧水城为起点,深耕文保建筑市场,努力塑造古建板块品牌,为企业拓展文旅融合新赛道奠定坚实基础。 (陈文菊 杨晨雨)